滁州市人民政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4 14:44

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的天长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也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2024年,天长市坚决贯彻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拼经济、扩投资、稳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10个、省级荣誉16个,老工业基地改造、财政管理、水利建设3项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实现滁州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五连冠”。

以进促稳 向好态势更加巩固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产值1200亿元,增长15%……持续上扬的经济曲线、坚韧沉着的发展定力,竞进有为的豪迈士气,勾画出天长发展的精彩画卷。

2024年天长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万元、3万元,分别增长8%、10%。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四上”企业总数首破千家;市场主体总数9.38万户,金融存贷款规模再上百亿台阶。

项目投资持续扩大。建立健全基金招商等机制,举办首届半导体产业投资洽谈会、第二届合金材料产业峰会,实现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60个、新开工50个、新投产55个,均居滁州第一。统筹实施434个重点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27个,参加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24个,开工率、纳统率均为100%。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5.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发行专项债项目29个,发债资金14.64亿元。G9904天长至仪征段高速可研获批,争取国家补助资金4.91亿元。宁淮铁路天长段进入架梁施工阶段。天然气调峰电厂全面投产。实施重点水利项目15个,完成投资12.4亿元,增长19%;获批全省首批县级现代水网先导区,率先完成现代水网规划编制。

消费潜能有效激发。承办全国“千集万店”改造提升暨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现场会。发放消费券、汽车消费补贴880万元,带动消费3.9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90家;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46.5亿元,增长12.5%。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电商网络销售额31.6亿元,增长9.3%;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5%。出台楼市六条新政,举办秋季房产交易会,商品房销售面积64万平方米、销售额45亿元。

向新发力 转型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780家,增长8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增至17家、112家,4家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投入强度达2.74%。科技贷款余额90.3亿元,增长36%。启动中南大学天长合金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9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获批国家专利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37件。在上海举办第32届人才科技节,投资1.5亿元建成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20家科创企业签约入驻。新增2家院士工作站,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2家,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引进院士4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85人、人才团队5个。开展“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9人获全省首批“科技副总”认定;开展产学研合作29项。投资3.2亿元打造3个人才社区,建成人才公寓189套。

产业集群加快壮大。2024年,天长市稳居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前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5家。天大集团连续3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天康集团连续13年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举办产业链企业对接会11次。仪器仪表产业稳步发展,集群建设成效评估全省前三。合金材料产业增势迅猛,规上产值620亿元,增长4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过半;入围全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名单,规上产值达120亿元,增长17%。绿色食品产业蓄势聚能,今麦郎今矿、君乐宝奶牛养殖基地、康克尔食品等项目竣工投产。

数实融合加快推进。启动“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126家,覆盖率达95%。新增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2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3家、绿色工厂2家,总数分别达4家、13家、5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6个,完成投资49.6亿元,增长36%。滁州高新区获评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创新型智慧园区平台获批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6个,总数32个;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个,总数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方案”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深化改革 内生动力更加活跃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天长市牢固树立“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重点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延包先行试点任务。釜山水库灌区入选国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连续两年位居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前列,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6.6%。启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整治三年行动,腾退盘活土地68宗1709亩。推进“工业上楼”,新建多层厂房6.7万平方米,占新建厂房比例53%。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33.2亿元;天长市财政局获评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县级唯一。

开放融合实现新拓展。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0家;新增外贸额超亿美元企业1家、千万美元2家、百万美元1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85亿元,增长13%。新增跨境电商经营主体15家,总数105家;跨境电商交易额2.6亿元,增长5%。新增外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滁州高新区位列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考核第四、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考核全省第一。“管委会+公司”模式不断深化,高新投资控股公司主体信用获评AA+。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苏皖环高邮湖绿色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建设签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二期启用;科创园二期项目部分建成投用。

营商环境得到新优化。蝉联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开展“千企评部门”,推深“优环境、增动能”等助企活动,线上线下办理企业诉求1065件,办结率100%。通过“免申即享”等渠道兑现惠企资金2.6亿元。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出增值服务18项。首批2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深化重点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审批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代办服务机制,产业项目100%全程代办。组建用地保障工作专班,争取用地指标7900亩。新设中金中鑫等产业基金,“基金丛林”持续壮大、总规模达120亿元。新型政银担业务规模达39亿元,增长25%。

提质扩能 城乡环境更加靓丽

生态底色持续擦亮。“善待母亲河”行动成效显著,34项计划实施工程已完工11项、正在实施18项,累计投资20亿元。胭脂湖水环境整治完工,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度过半,新建新老白塔河水质自动站10个。银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资1.6亿元,完成11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白马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环境指标稳步改善,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35件。冶山山体修复全面启动,完成造林200亩、退化林修复3237亩。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340兆瓦。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开工比例分别达100%、40%。

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数字天长”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实施城建重点项目40项,完工15项,完成投资23亿元。城南新区“三横十纵”路网基本成型,城东新区“两横十纵”路网加速完善,老城区4条道路改造完成。新建地下管廊3.5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12公里,新建停车场16个,新增泊位5620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882套。新认定历史建筑9个。釜山新水厂投入运营,惠及群众11.6万户。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点36处、充电桩332个,建成滁州首个光储充智能充电站。

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五连优”。实施“百万吨千秋粮仓”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15万亩、产量87万吨。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3%。新增“皖美农品”3个,总数10个。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承办全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国有粮食物资储备物流中心建成,新增高大平房仓38.2万吨,“智慧储粮”在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入选全省“千万工程”重点县,峰阳、石街、南尖入选第二批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建农村道路17公里、改造提升12公里。镇域实力不断提升,镇级财政收入超22亿元,增长4.1%,占全市比重升至40%。铜城镇财政收入首超4亿元,入围全国500强、中部100强。秦栏镇、石梁镇财政收入超3亿元。大通镇入选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增进福祉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4年,天长市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以人民为中心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50项省定民生实事提前完成,10项市级民生实事如期兑现。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等活动210场,开发青年见习岗位550个、公益性岗位370个,新增城镇就业1.58万人、大学生就业3950人、持证技能人才3470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获评“七连优”。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6万人次。慈善事业快步发展,开展“慈善一日捐”等活动,筹集善款360万元;彩票公益金突破4500万元,增长77%。

公共服务提质提优。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省县市唯一。天宁小学、同心初中建成招生,工业学校四期主体完工。建成120院前急救调度体系,在全省率先试点高效办成“就医一件事”改革,让预约挂号、异地备案等十类就医服务实现“指尖上的便利”。入围全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个、村级养老服务站10个、老年助餐点18个。建成“五优”退役军人服务站30个。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新建改造公益性公墓3处。

文体旅事业可圈可点。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精品文艺演出51场,入选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创成3A级景区。新建城市阅读空间3个,总数17个;获评全国特级文化站4个、一级文化站12个;创成省级公共文化空间14个。新认定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县级21项。获批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新建改造体育场地291个,举办全省第十届茉莉花全民健身展示大赛等赛事活动187场。启动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99公路天外来客驿站、秦栏孝亲文化园等13个节点建成运营。创成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全省首批“皖美”金、银牌民宿各1家。龙岗入选全省最干净旅游乡村,举办全国“四季村晚”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接待游客数量516万人次,增长34%;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增长21%。城市文化气、书香味、健身风、旅游热更加浓郁。

严防风险 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安全形势稳控有效。出台“1+28+18”行动方案,健全完善“一企一档”管理、“双签字”明责、“吹哨人”奖励、“网格化”监管、“厂中厂”治理等机制,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行“专家+执法+服务”模式,专家参与检查1168人次,整改问题6488个。完成道路隐患整改1530处。实施城镇燃气专项整治,改造燃气管网14公里,完成3.5万户家庭燃气安全提升。整合8家液化气灌装企业,对14万个液化气钢瓶“赋码”监管。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新建集中充电点377处,加装电梯阻车器1011个。扎实开展天长中学、关塘中学周边群租房整治。化工园区创建D级园区申报省级验收。

风险防范应对有力。实施全口径债务管控,制定一揽子化债措施,完成化债10.8亿元,地方债务风险稳定可控。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市管国企市场化转型不断前行,完成经营性收入9.5亿元,增长11.6%;城发集团6亿元公司债成功发行,农发公司1亿美元境外债获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76%。完成2个楼盘“保交房”任务。

社会治理协同有序。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连续七年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信访积案见底清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刑事、治安警情数分别下降40%、28%,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传统侵财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32%、31%。建成“一站式”矛调中心,调处纠纷798件。司法局荣获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外事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融媒体、气象、供销等单位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组织作出新贡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天长市将按照中央、省和滁州市的有关部署,以“全国百强进位次、长三角争一流、江苏周边当先进”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激发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天长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