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虽然冬天已经过去,空气里满是春天的气息,但一部热播剧又将人们带入“冰天雪地”。作为国内首部冰雪题材剧集,由虞书欣、林一领衔主演的《嘘,国王在冬眠》正在优酷独播,该剧由冰雪运动串联起情节主线,就连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都来客串了。网友纷纷表示“看了剧又想去滑雪了怎么破”“开始想念‘尔滨’了”……今天,就让专家带你走入古代的“冰雪大世界”,感受一下古人的快乐吧。
人类滑雪起源地
岩画记录万年之前的滑雪者
新疆阿勒泰的冬季雪期长、雪量大、雪质优,非常适合开展滑雪运动。2005年,一幅距今约1万年的人类滑雪狩猎的岩画在阿勒泰被发现,此后这里便有“人类滑雪起源地”之称。
这幅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中,一群脚踏长板、手持木杆的先民身影穿越万年而来。画中的“滑雪者”身体前倾,似在雪坡上飞驰,脚下的长板与现代滑雪板形状惊人相似。这抹跨越万年的运动剪影,在斑驳的岩壁上凝固成人类征服冰雪的原始记忆。
这幅岩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冰雪运动实证,展现了先民利用冰雪进行生产活动的智慧。历史专栏作家“坚叔”介绍:“这种以木板为工具、以毛皮助滑的技术,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成为后世冰雪运动的雏形。”
从上古奇书《山海经》里,也能发现“冰雪运动密码”。书中记载了一个神秘的“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晋代郭璞注:“以毛皮裹足,践冰如履平地,日行三百里。”根据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人裹着皮毛,可以如马蹄般在雪地中飞快行走,描述的场景和滑雪如出一辙。
古代冰上“黑科技”
冰上疾驰靠“木马”“拖床”
《隋书·北狄传》记载北室韦人生活的地方“地多积雪,惧陷坑阱”,所以他们“骑木而行”。古人将木板绑于脚底,手持木杖撑地滑行,称为“骑木而行”。《新唐书》中描述古人“乘木逐鹿冰上”,在冰雪上乘着一块木板追捕鹿群。“可以想象,这两则史料中的‘木’,都是类似雪橇的设备。”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说。
《新唐书》中还记载,古人乘着一种叫“木马”的设备在冰上飞驰。侯印国介绍:“从文字描述来看,当时古人一只脚的下面有块木板,腋下夹着一根曲棍,用另一只脚向后踩踏,飞速向前滑行,踩一下就能滑行百步之远,连续不断进行就有迅速激烈的气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无疑就是滑雪运动了。”
宋代流行的冰上工具是一种冰床,叫“凌床”。根据《嘉祐杂志》的描述,这种“凌床”既可以用来拉货,也可以用来坐人,“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史料中记载这样的冰床“以绳曳之,冰上疾驰如风”。
是因为“凌床”的发音和死人用的“灵床”一样,明代以后,冰床这种冰上工具改为叫“拖床”。明代《酌中志》中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月十六日,皇太子去宫中见皇帝就是乘坐“拖床”。
清乾隆帝也十分喜欢乘坐冰床,他曾写过一首诗《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宫廷画家钱维城据此绘制了《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卷》。
清代皇家冰嬉
数千人参与“冰上嘉年华”
清乾隆帝是著名的古代冰雪运动爱好者,除了乘坐冰床,他更爱看冰嬉,定期招募善于滑冰的士兵,组成冰嬉表演队进行演练,他亲自在西苑太液池上进行“检阅”。根据学者研究,一场冰嬉的参与人员在五千人左右,冰嬉期间的观众也有数千人。
一场冰嬉,就是一场清代版“冰雪嘉年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冰嬉图》,记录了清代冰嬉的盛大场景。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将冰嬉活动的热闹氛围和人物的神态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转龙射球、抢等、抢球……冰嬉的项目设置分为好几项,具体怎么玩儿?如今,可以利用3D数字技术让《冰嬉图》“活”起来,带你见证一个个精彩时刻。
“转龙射球也叫射天球,有点类似现在的花样滑冰,是将射箭与滑冰结合在一起的项目。”“坚叔”介绍,清乾隆帝在《冰嬉赋》中形容转龙射球的场景“闪如曳电,疾若奔星”,在3D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只见一名射手在高速滑行时,从鹿皮箭囊抽出一支红翎箭,此时,三丈高的旗杆顶端,彩绸扎制的绣球随风旋转。射手弓弦满张,箭矢破空瞬间,精准穿透,绣球应声落下。
抢等类似现在的速度滑冰,以快取胜。
抢球则很像现在的冰球。参赛者分为两队,发球员将球高高踢起后,两队参赛者便群起争夺,先抢到球的一队为胜者。这也是清代冰嬉中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