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南京考古挖到的名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8 04:21

那些被南京考古挖到的名人

2022-04-29 19:37

发布于:山西省

过去几十年来,有关南京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进行,考古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发现和研究,让人们对埋葬在南京的名人有了更为深入、更为多元的认识。

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家族墓

【位置】南京东郊仙鹤门外仙鹤山东侧峰,旧有仙鹤观。距南京太平门约10公里。

仙鹤观高崧家族墓位置

【发掘经过】1998年6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在道路施工中发现,随后在江苏省文化厅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南京市博物馆于同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对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9月至10月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邺城工作队对墓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铲探。发掘领队周裕兴、副领队华国荣。

【结构】高崧家族墓发掘了三座,M6居后居右,M2和M3居前居左。M6的西侧还发现了一处长方形建筑遗迹。三座墓均是竖穴土坑平面呈凸字形的砖室墓,全长均7米左右,高3米余。M6为四隅券进穹隆顶,其余两座为券顶。都由斜坡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棺床、排水设施等部分构成。其中M6墓向167°,砖室全长7.44米。发掘前墓室西南角被施工机械掘开一角,墓内满积淤水,其下有深1米多的淤泥。淤泥纯净,没有发现早年盗扰的痕迹。甬道券顶,长1.72、宽1.12、高1.5米。两壁砌法下为三顺一丁3组,以上平砖起券至顶。墓室长方形,穹隆坑,长4.9、宽2.8一2.95、高3.44米,两侧壁及后壁略外弧。墓道上部被施工机械掘毁,略窄于挡土墙,上口宽3.5、残长4.4米。墓道两侧有递减内收形成的台阶,分别宽25、50厘米。墓道坑壁规整,略内倾,底部为斜坡状,倾角为18°。墓道内填土较松,似未经夯筑。墓室两侧壁及后壁砌法下均为三顺一丁3组,其上顺砖平砌2层,墓壁中央从底部向上斜砌成倒人字形,墓室顶部收为方形藻井状。两侧壁及后壁中央各设一直楞假窗,窗上有一凸字形小灯龛,龛高16、宽16、深17厘米。墓室后部铺设砖砌棺床,长3.68米,宽同墓室。棺床高23厘米,上下两层砖砌,上层错缝平铺,下层侧立砌。甬道及墓室底铺地砖二层,上层斜人字形平铺,下层错缝平铺。

【出土遗物】出土的随葬品丰富而精美,计有金、银、铜、铁、玉石、漆木、陶瓷等几大类,以成组成套的玉佩饰、玉剑具和各类金饰品占大宗,尤其是集中出自纪年墓中的30余件玉器,是迄今为止我国六朝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M2出土高崧及夫人谢氏墓志各一块。

韘形佩 东晋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仙鹤观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 M6出土

仙鹤观M6出土 蝉纹金珰

玻璃罐 高崧家族墓出土

【墓主身份】三座墓中据出土墓志可知M2墓主为东晋广陵人高崧及夫人谢氏,推测M6为高崧父高悝,M3为高崧子高耆夫妇。

玉组佩 东晋 南京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意义价值与影响】仙鹤观东晋高崧家族墓是我国近年六朝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这处家族墓葬不仅形制十分完整典型,墓主身份显要,而且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金银器等随葬品,对研究六朝时期丧葬礼俗、玉器面貌、佩玉制度、金银器制作工艺、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保护与利用】墓葬发掘结束后填土掩埋保护,校园道路改线。家族墓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郭家山东晋温峤家族墓考古发掘

【遗址情况】(位置)温峤家族墓行政隶属南京市下关区大庙村,位于北郊郭家山西端。(中心地理坐标)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N32°05′58.26″,E118°45′48.40″。

【发掘时间】自2001年4月起,至2001年11月结束。

【发掘缘起】2001年初,大庙村在郭家山西端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砖墓

【图照】郭家山M10

【发掘单位】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随即对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墓葬周边进行考古勘探,随后对勘探发现的数座砖室墓进行发掘,共清理西晋至东晋晚期砖室墓5座(编号:M9-M13)。

【发掘面积】共完成勘探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

【主要收获】M9中出土一方方形砖质墓志,志主为东晋名臣温峤,另出土青瓷盘口壶、灯、熏、盘、碗、石黛板、滑石猪、金珠、羊、指环、铜叉形器及琥珀辟邪等;M10是此次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墓内出土青瓷鸡首壶、盖罐、盘、唾壶、碗、陶奁盒、仓、案、凭几、灶、龙虎形灯座、俑、玉珩、石弩机及铁镜等;M12中出土一方碑形墓志,志主为温峤次子、新建县侯温式之,墓内出土青瓷盘口壶、唾壶、碗、耳杯、陶熏炉、灶、三足砚、果盒、仓、俑、金钗、铛、饰件、滑石猪、墨块及铜钱等;M13未发现文字或纪年材料,但墓葬中出土青瓷碗、灯、陶案、俑、龙虎形灯座、凭几、耳杯、俑、玉佩饰、金指环、胜及铜井盖等。

东晋温峤家族墓出土的金饰件

东晋金饰片 出土于郭家山温峤家族墓

【意义价值影响】温峤为东晋名臣,渡江劝进、后参与平定王敦、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局作出卓越贡献,以平乱之功封始安郡公,卒赠使持节、侍中、大将军,谥忠武。温峤家族的发掘,是六朝考古一次重大发现,为研究东晋南渡家族的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南京灵山梁代萧子恪墓

【位置】南京市仙林灵山。

【考古调查发掘经过】2008年3月上旬,有市民举报不法分子在南京仙林灵山盗掘古墓,经南京市博物馆调查,发现被盗古墓位于灵山西北麓的密林中,其地北距清代民族英雄邓廷祯墓仅100余米,西距梁武帝萧衍六弟、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石刻约1500余米。为了防止被盗古墓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南京市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于2010年完成了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

【地面部分】萧子恪墓依山势建于灵山西北麓中段,北倚海拔155米的灵山主峰,前临豁敞平缓的坡地,与灵山主峰相连属的岗阜丘峦绵亘左右,其形胜与南京栖霞区甘家巷及其附近的萧梁王侯墓相仿佛,合乎六朝时期卜筮图墓者的堪舆之道。

【地下部分】墓坑平面略呈“吕”字形,总长19.5米、宽2.4-3.9米,墓坑内以封门墙为界,分为斜坡墓道与砖室两部分。斜坡墓道宽1.6-3.24米,坡度12度。砖室平面呈“凸”字形,内长8.94米,方向320度。随葬品主要有陶碟、陶钵、陶盘、陶果盒、陶托盘、陶唾壶、陶灯、陶奁盒、陶香薰、陶凭几、陶井、陶女佣、陶男佣、陶仓、陶马、陶牛车、青瓷盘口壶、铜钱、铜泡钉、铁钱、铁钉、滑石猪、石墓志等。

萧子恪墓志铭

【墓葬年代】南朝齐梁

【墓主身份】通过对出土墓志文字的进一步清理辨识,得以确认此墓的墓主即为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次子、南齐永明年间一度授封南康县侯、入梁后降为子爵的萧子恪。

【保护与利用情况】野外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萧子恪墓右侧墓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被整体切割后运回南京市博物馆,现陈列于该馆“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展”中。

【意义、价值、影响】不仅给南朝墓葬的断代与相关的制度研究树立了重要标尺,为庞杂的南朝墓葬资料的归纳与整合提供契机,对于考察彼时的社会流通、经济发展、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也可谓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南京江宁区将军山

宋代名臣王安石家族墓地考古发掘

【发掘缘起、时间】2009年10月,南京江宁区将军山南麓“复地郎香三期”别墅工地在施工取土中发现一块墓志。据志文可知,该墓葬可能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家族有关。闻讯后,【发掘单位】南京市博物馆迅速赶至现场。通过考古勘探,确认该处共有两座相同类型、平行排列的竖穴土坑墓(编号M18、M19)。两墓在施工中皆已遭到较大的破坏,其中M18墓室上部被毁,M19南半部被毁。南京市博物馆立即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考古发掘执照,对两墓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葬情况】(位置)墓地位于南京市西南郊的江宁开发区将军山内,该地区冈峦起伏,是六朝至明代墓葬集中埋藏区域。将军山原名观音山,后因瘗藏有明代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家族墓地而更名。此次发现的两座墓葬位于将军山南麓,相隔5.5米。墓葬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均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坑内以石灰砖砌椁室,椁内放置一具木棺。

【墓葬结构】M18开口于表土层下约30厘米处,仅残剩部分北壁结构。墓葬平面呈长方形,由墓圹和椁室组成。墓圹长5.2、宽2.96、深2.5米,方向335︒。墓圹内以石灰砖砌筑成一长方框状的椁室,长4.78、宽2.2米。椁壁厚度不一,北壁为四重石灰砖,东、西两壁均为两重石灰砖,南壁仅为一重石灰砖。椁室南部的中央以石灰铺设长方形台状棺座,北宽南窄,上放置一具棺木,现仅残存有西侧边板。椁室四角各直立有一块长方形铁块。椁室底部由厚达10厘米的质地较硬的石灰铺垫而成。

【图照】图M18、M19全景

M19墓圹残长2.3-2.56、宽2.7-2.86、深2.66米,方向330︒。墓圹中部亦有一长方框状石灰砖垒砌的椁室,宽1.74、残长2.3-2.56,深0.56米,椁壁厚0.46米。椁室残存的两角各有一长方形铁块,其放置方式及形状与M18相类似。墓底为质地较硬的石灰铺设。

【出土器物】两座墓葬随葬器物不多,有墓志、釉陶罐、长方形铁块、铜钱、铜镜等遗10余件。

【图照】图王益墓(M18)全景

【主要收获】尤为重要的是,两座墓葬均发现有一合石质墓志。墓志志文部分内容虽因风化泐失而释读不畅,但残存的志文为我们廓清墓主身份、家世及生平等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据志文可知,M18墓主为北宋名臣王安石之父王益,M19墓主为王安石长兄王安仁。王益、王安仁正史均无传。王益,字舜良,抚州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大中祥符八年(1015)出仕,历任建安主簿、临江军通判、新涞县知县、庐陵县知县、韶州知府等。宝元元年(1038),卒于江宁府通判、都官员外郎任上,享年四十六。王益政绩斐然,督查赋税、严明刑法、兴修地方设施,使其辖地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多被百姓所称赞。王安仁,字常甫,为王益长子。庆历年间,“以书賜州县大置学”,先后历任宣州司户、转运使以监江宁府监院,卒于皇祐四年(1052),享年37岁。两篇志文均为宋代大文豪撰书,王益志文为曾巩、王安仁志文为王安石,志铭分别收录在《元丰类藁》和《临川文集》中。

【意义价值影响】此次王安石家族墓地的发掘,对江南地区宋代墓葬形制结构和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墓志志文对南京地方史和王安石家族研究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

明右军左都督宁正墓

【位置】宁正墓位于南京南郊,雨花台区花神大道的西侧,功德园南一座小山的南坡。墓地北距中华门约3公里,距离华为南京软件基地围墙的东北角不足30米。

【发掘经过】系华为软件基地待征绿地绿化施工时发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于2010年4月1日——6月3日发掘。

【结构】长方形竖穴墓坑,带长甬道单室砖墓,方向190°。墓坑总长9.10、宽5.40、深6米余,四壁加工平整,至甬道前部起券处渐渐收窄,甬道前口和墓坑壁间填塞碎砖。墓坑和盗洞内发现一些建筑构件和瓦当,证明墓上原有建筑;盗洞内发现的一些青花瓷片证明该墓早在明晚期即被盗扰。

图1宁正墓

砖室分为甬道和墓室两部分,两者之间有拱形过道。砖室总长9.10、最宽处(壁龛)4.70、高4.00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5.8、内宽3.36、内高3.52米,底部无铺地砖。墙壁直接砌建于生土之上,两纵一横上下错缝平砌。平砌12层后起券,券顶一券一伏。墓室三壁各有一个壁龛,后壁龛顶砖雕呈拱形,左右壁龛顶为砖雕火焰形。墓室中央两两对称摆放6块长方形石块作为垫棺石。棺板被盗墓者破坏,散落整个墓室,其中一块侧挡板保存略好,长2.76、宽0.45、厚0.08米。甬道紧靠墓室前建造,墙壁砌法同墓室,南壁直墙与东西壁错缝砌筑,起券处平砖垒砌,高出甬道顶部。甬道内长2.90、内宽2.36、内高3.0米。该墓用砖皆明初城墙大砖,多数有府、州、县烧造之铭文,均为长沙府岳州、澧陵县等地生产,更有一块铭文“洪武七年八月日造”。一般墓砖尺寸长45、宽22、厚12厘米,个别略长至50厘米。

墓室

【出土遗物】出土文物有9件(组),包括墓志一盒、锡筷一双、陶罐1只、白瓷瓶1只、银冥币2种12枚、铁棺钉若干、油缸1口、陶灯芯座1只。

图2 宁正墓出土白瓷瓶

【墓主身份】宁正生于元至正己卯(1339),薨于明洪武廿九年(1396),《明史》有传。出身寒微,袭养父韦德成职,随朱元璋征战,开国时已任指挥副使。洪武改元后,数从徐达、冯胜、邓愈等讨伐北元,平定西番,又随邓愈、沐英等讨平四川诸蛮,先后镇守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等地,开垦经营,平定叛乱。至沐英卒,授以左都督,代镇云南,洪武二十七年挂平羌将军印。洪武二十九年薨于正寝,明太祖擢其子宁忠为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宁正在明初披坚执锐,开拓边陲,颇著功绩,为一代名将功臣。

【意义、价值与影响】在朱元璋起兵南征北讨、开疆拓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固然以徐达等优秀军事统帅居功至伟,但更不可或缺的是一些披坚执锐,出生入死的骨干将领,而其中宁正便颇具代表性。宁正军功显赫,战绩反映了明初部分重要军事作为。

【保护与利用】墓葬发掘结束后进行原址掩埋保护。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