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恩来病逝,邓颖超8次更换花圈,总理骨灰被撒入祖国江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30 00:30

原创 1976年周恩来病逝,邓颖超8次更换花圈,总理骨灰被撒入祖国江河

2025-01-14 11:00

发布于:天津市

一封书信,漂过海洋飞到天津,最后来到邓颖超手里。她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色彩鲜明的明信片,上面的深情告白让她心里一惊:这是多么革命的英勇誓言!为革命而死,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她略加思索,提笔回信:“我们心意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从欧洲到亚洲,从亚洲再到欧洲,他们通信五年。在书信中谈论革命和理想;在书信中互相勉励;在书信中心意相通,确立恋爱关系;在书信中定下婚约。

1925年,邓颖超登上轮船到广州工作和结婚。她独立船头,吹着太平洋的风,开始回忆他们的相遇,那是1919年,自己也才15岁。

五四运动初相知

1919年5月4日,我国掀起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高喊嘹亮的口号,在街上示威游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里,邓颖超与周恩来首次相见,这次相见不是一见钟情,不是一眼万年。相反,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是淡淡的。

邓颖超这时正在天津读书,激情澎湃参与五四运动;周恩来刚从日本留学归来,他天天跑到南开去参与爱国运动,并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五四运动一经爆发就在全国蔓延,很快遭到反动当局镇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学生被捕入狱,他们绝食以示反抗。

邓颖超等人赶到警察厅,要求代替被捕、绝食,这是她和周恩来第一次交集。期间,他们成立了“觉悟社”,这时候接触多了起来,但谁也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这时的周恩来还是一个独身主义者,邓颖超想着他们这群朋友可以帮周恩来完成这个愿望。他们都是有共同奋斗目标,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的同道中人。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等人前往欧洲留学,邓颖超因学费问题没去成。从此一别五载,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鸿雁传书。旅欧期间,周恩来埋头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实地考察欧洲各国情况,探求救国救民的办法,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他经常给邓颖超任编辑的《觉邮》写文章,和邓颖超一直保持联系。

来往于亚欧大陆的一封封信件,如砖似瓦,一片片增加对彼此的了解,是感情的积淀。一同追逐革命理想,一同为共产主义奋斗,最终建立起革命和爱情的高楼大厦。正是这共同的革命理想与深厚的战友情谊,使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从友情走到爱情。

1923年,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几封信中,表达了从友情发展到爱情的意愿,甚至要邓颖超立刻给出明确答复。邓颖超收到信后踌躇不定,便去问母亲,母亲表示:“等恩来回来再说。”邓颖超不愿意让周恩来为此事分忧,经过一番思索,于是定约了。

国共合作赴婚约

1924年,邓颖超加入共青团,成为最早的中国共青团团员之一,此时周恩来已是共产党员,但他们严谨遵守党的秘密,没有告诉彼此入团和入党的消息。1925年,邓颖超转为共产党员。同年,周恩来从欧洲回国。

1924年,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此同时,远在天津的邓颖超因革命活动太过活跃,正被当局通缉。

于是,组织将邓颖超调来广州工作,同时与周恩来完成婚姻。7月5日,邓颖超便带上书信,从天津出发,登上轮船,到广州赴约,来见与她阔别五年、鸿雁传书的周恩来。周恩来得知邓颖超于7日抵达广州珠海佛山码头,特意买了两盆鲜花,迎接邓颖超的到来。

周恩来原本想亲自去码头迎接邓颖超,可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分身,只好让陈赓拿着邓颖超的照片代自己去接。当陈赓拿着照片,对每一位自轮船下来的年轻女子认真比对时,码头人头攒动,两人竟双双错过。

邓颖超早前已在信中得知周恩来的住址,干脆自行找去。未接到人的陈赓垂头丧气回来时,见到站在门口的邓颖超。陈赓先将邓颖超领进周恩来的住处,随后带她去找周恩来。

但周恩来忙得脚不沾地,他们没有时间说话,邓颖超只能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工作中的周恩来。许久,周恩来经人提醒才知邓颖超来了,两人眼神交汇,眼波流转之间,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周恩来抬头对她笑了笑,立刻又投入到工作中,随后与同事一起去广东区委会,邓颖超没有跟去,她要留在这里工作。一别五年,周恩来与邓颖超来了一场隔空对望的重逢。这放在别人身上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可对周恩来和邓颖超来说,却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当天晚上,由于宵禁时间提前,两人工作都忙到太晚,直接在工作的地方休息,没有机会见面。第二日,两人又继续各自忙自己的工作,直到夜晚才在周恩来的住处,正经见了面。

见面后,他们商议结婚事宜,周恩来把邓颖超带到广州有名的太平饭馆,在那里吃了一只烤乳鸽,算是完成了结婚仪式。没有父母、没有亲友,他们就这样简单地结了婚。他们是战友,是知己,他们走相同的路,注定此生栉风沐雨,一路相随。

为了将结婚的喜讯告知长辈与师友,他们特地去相馆照了张依偎在一起的照片,分别邮寄给各自的长辈与师友,告知他们这个消息。

峥嵘岁月不离弃

同年10月6日,周恩来随蒋介石第二次东征。不久,邓颖超在广州查出身孕,她想着自己还年轻,生孩子耽误革命工作。最终,在没通知周恩来的情况下,下定决心打掉了。打胎非常危险和痛苦,邓颖超疼得死去活来,请了一星期病假,又继续回去工作。

周恩来知道后严厉批评她:“我们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为革命流血牺牲,但绝不能随便糟蹋自己的身体,这么大的事你应该来信和我商量,怎么能这么轻率?”邓颖超听后也非常后悔。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周恩来被国民党假装邀请商议事情,予以扣押。经我党多方营救,周恩来才从虎口脱险。此时在广州第二次怀孕的邓颖超,正经历丧子之痛。再次怀孕的邓颖超不再像第一次那么轻率,她很在意这个孩子。

但由于胎儿体重超常,邓颖超失血过多,当时还没有剖腹产手术,孩子生下来不久就一命呜呼。邓颖超死里逃生,也因此落下终身疾病,致使她以后再也不能怀孕。

周、邓二人都非常喜欢小孩,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后来就把战友的孩子、家族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小孩,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教导。没有过继、没有办理任何收养手续,他们发自真心、纯粹地爱这些孩子。

8月1日,周恩来在江西领导南昌起义,11月回到上海主持工作。10月,中共中央自武汉迁往上海,邓颖超携母亲同行,并全力支持周恩来的工作。

现在邓颖超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这特殊时期,同志小心谨慎,开办在上海繁华处的党的秘密机关,从1928年起一直到1931年始终平安无事。

1931年,邓颖超的工作就是参与、指导上海工人运动。好在她淡泊名利,不在乎担任什么职务,一如既往关心妇女工作。

1934年2月,周恩来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加长征,邓颖超亦带病参加长征。最终顺利会师。

不久,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赴西安谈判,和平解决了事变问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挽救民族危亡立下不朽功勋。此后,他仍为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不懈努力。期间,邓颖超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取得抗战胜利。随后,周恩来随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6年5月,周恩来等人到达南京,和邓颖超一同入住梅园新村30号院,进行党的秘密工作,直到1947年3月。

天下初定意缱绻

1949年,我党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农民分得土地,休养生息。周恩来不仅组织和领导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经常出国访问,参与多项重大外交事务。妻子邓颖超担任妇联主席,中国儿童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不参与外交事宜,周恩来和邓颖超常常以书信来往。

日内瓦会议时,家中海棠花盛开了,两人都是爱花之人,邓颖超想周恩来看不到这些盛开的美好花朵,就特意剪了一支,鸿雁传书带给周恩来。周恩来工作之余,看到来自故乡的花朵,想起远方的人,会心一笑。

周恩来与邓颖超来回的书信,留下来并发表的就有74封之多,其中更是有许多情意绵绵。这是不像情书的情书,他们在信里既谈革命,也谈生活小事;既互相勉励,也互相关心,互表爱意。他们的爱情愈演愈烈,几十年不曾衰减。

1967年,周恩来对群众组织代表说:“我这样的身体,这一年就成这样......我希望不要躺倒。”原来,繁重的工作一日日没有尽头,周恩来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癌症悄悄向他袭来,最后重病缠身不得不住院。

即使在住院期间,周恩来也没有好好休息,整天都在工作,别人都劝他:“本来治病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放下工作好好住院。像你这样子哪是在治病,时时刻刻想工作,这怎么能行呢?”可是周恩来没有办法,他不得不拼命工作,拼命争取时间。

邓颖超心疼周恩来,但也毫无办法,她能分担的事情十分有限。她只能提醒周恩来多多顾及自己的身体,嘱咐工作人员好好照顾他。直到周恩来病得十分重,她才有机会去医院陪他,陪爱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

在病床上,周恩来对邓颖超说:“我还有好多好多话没有和你说。”邓颖超心里也不是滋味,泪眼模糊起来:“我也有好多好多话没有同你说。”他们早已心意相通,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千言万语,那些没有说的话,深深埋在心底,也无需再说了。

最后的时光里,夫妻俩说得最多的话便是如何安排后事。周恩来说,骨灰不要保存下来,要撒掉。邓颖超答应了,她一定会帮爱人完成这个心愿。还说等她死后,也不保存骨灰,要和周恩来一样,撒到江河湖海里,滋养祖国大地。周恩来又说,他这一生都是唯物主义者,唯有邓颖超,他希望有来生。邓颖超早已泣不成声。

周恩来患癌三年,在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迷迷糊糊的,或是昏睡着。邓颖超每天都去医院陪周恩来,可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错过了最后一面的话别。

1976年1月8日早上,北京寒风呼啸,邓颖超身体不适。由于担忧周恩来病情,她已经太多个晚上没有合眼,她决定休息一下,晚一点再去医院。这天一大早她让秘书打电话给医院,询问周恩来病情,值班医生反映总理情况还不错。邓颖超这次放下心来,再次合眼休息。

不料,等到上午医院再次打电话过来时,却是周恩来病逝的消息。邓颖超急忙奔赴医院,等她抵达病房时,里面哭声一片,周总理已经永远离开了。

举国同悲总理逝

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二十六载总理重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颖超哭得不能自已,那既是总理,也是她的同志、战友、伴侣,邓颖超后悔自己没有住在医院陪他。

周总理爱花,从1月8日到15日,邓颖超为周恩来更换8次鲜花花圈;邓颖超也爱花,1925年,周恩来在广州迎接邓颖超的到来,特地买了两盆鲜花。他们的爱情就像这些美好的花朵一样,美丽而绚烂。

1月15日,邓小平为周总理开了追悼会,用悲切的语调念悼词。十里长街,道路两旁的百姓数以万计,都哭红了眼睛,纷纷来送总理最后一程。在邓颖超的努力争取下,党中央批准了周恩来将骨灰撒入江河大地的请求。邓颖超亲自将骨灰装入四个袋子,将撒骨灰的任务交给高振普和张树迎。

飞机起飞,飞到北京上空时,撒了一把,纪念周总理为北京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飞到密云水库时,撒了一把,这座水库凝聚了周总理太多心血;在黄河撒了一把,骨灰随河水注入海里;在天津海河撒了一把。天津,是周恩来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与邓颖超初次相识之地。

1988年4月,海棠花开。看花人从两个人变成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邓颖超三次口述她对周恩来的思念,并由赵炜、高振普记录下来。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五年后,邓颖超口述而成的文章作为她的遗作,附在他们的通信集序里,连同周邓之间的74封书信,被发表问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