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状:头上一个洞,左臂、左腿全部折碎!冰心悼词意味深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9 06:37

原创 徐志摩死状:头上一个洞,左臂、左腿全部折碎!冰心悼词意味深长

2024-12-17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世人常说"情到深处人孤独",在民国文坛,没有比徐志摩更能诠释这句话的人了。他用一生追寻着爱情的真谛,却在那个雾蒙蒙的早晨,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人间。1933年11月19日,一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客机在济南附近坠毁,机上乘客无一生还。当人们在残骸中找到徐志摩的遗体时,眼前的场景令人心碎:头部一个大洞,左臂、左腿皆已折碎。这位曾经风度翩翩的才子,就这样带着满身伤痕告别了人世。而在众多悼念他的文字中,冰心的悼词却显得格外特别,字里行间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纠葛,让这位温婉作家在悼词中流露出如此深意?

一、徐志摩的最后时刻

1933年11月19日清晨,济南上空弥漫着浓重的大雾。这天原本是个普通的秋日,但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日子。当天早晨六点,欧亚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计划途经南京、济南,最终抵达北平。

这架型号为"荷兰福克"的客机由德国籍机长施密特驾驶,除徐志摩外还搭载了两名乘客。当时的民航业刚刚起步,这种小型客机是当时最常见的机型,通常只能承载四到六名乘客。飞机在南京短暂停留后继续北飞,当时的天气预报显示济南地区有大雾,但航班仍按计划起飞。

上午九点三十分左右,飞机进入济南地区上空。当地气象记录显示,当天济南地区能见度不足五十米,这对于当时还没有先进导航设备的飞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施密特机长试图寻找济南机场,在浓雾中盘旋了近半小时。

根据当时在白马山附近农田里劳作的农民后来的描述,他们听到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声音越来越近,但在浓雾中根本看不见飞机的踪影。突然,一声巨响从白马山方向传来,紧接着是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和爆炸声。

白马山是济南城东北方向的一座小山,海拔约270米。飞机很可能是在试图寻找机场降落时,因为浓雾遮挡视线,不慎撞上了山顶。当地村民赶到现场时,飞机已经支离破碎,散落在山坡上的机身正在燃烧。

事故发生后,济南当地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搜救。但由于事故现场位于山区,加上大雾天气,救援人员花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现场。到达时,飞机残骸仍在燃烧,现场一片狼藉。机身主要部件被撞击成数段,航空燃油的泄漏导致火势蔓延到周边的灌木丛。

当地警察局的记录显示,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上午十点零五分。这个时间点被后来的文学史家们反复提及,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飞机失事的确切原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完全查明,但大雾天气和飞行员视线受阻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第二天,《大公报》《申报》等多家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这则消息。事故发生地点被确定在济南白马山东南坡,距离山顶约50米处。这个位置后来被当地文史工作者标注,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纪念地点。

二、生命的终结与悲剧

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在浓雾中摸索着寻找幸存者。当地警察和消防人员随后赶到,开始了艰难的搜救工作。在残骸中,他们首先发现了德籍机长施密特的遗体,已经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随后,搜救人员在距离机长座位不远处发现了徐志摩的遗体。

根据当时参与搜救的济南警察局外事科王姓警员的记录,徐志摩的遗体保存相对完整,但伤势极其严重。他身上的西装在撞击和火烧后只剩下零星布料,左臂和左腿呈不自然的扭曲状态,头部右侧有一处明显的创伤。从现场痕迹分析,这些伤势很可能是在飞机撞击山体的瞬间造成的。

事故消息传到北平后,徐志摩的好友沈从文立即动身前往济南。他与另外几位文友在11月20日清晨抵达济南。在给胡适的信中,沈从文详细记录了处理后事的经过。当时的济南城内并没有太平间,遗体暂时存放在济南警察局的一间办公室内。沈从文等人抵达时,遗体已经被清理,穿上了整齐的寿衣。

在处理后事期间,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是,警方在清理遗物时发现徐志摩随身携带着一个皮包。包内除了一些现金外,还有一叠未寄出的信件,收件人是陆小曼。这些信件后来被沈从文转交给了陆小曼,但具体内容始终未对外公开。

徐志摩的噩耗很快传遍了全国文坛。11月21日,《申报》刊登了详细的讣告。同一天,北平、上海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发表悼文。其中,闻一多写道:"这次空难夺去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生命,更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徐志摩的追悼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据《大公报》报道,当天到场送别的各界人士超过三百人。追悼会由北平文化界组织,在北平城内举行。会场布置简单而庄重,正中悬挂着徐志摩的遗像,两旁是众多友人题写的挽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遗物时,人们在徐志摩的笔记本中发现了几首未完成的诗作。这些诗稿后来被梁实秋整理出版,成为徐志摩留给世人的最后诗篇。其中有一首写于事故前一天的短诗,末句写道:"风雨中寻找,迷雾里探索",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的命运。

善后工作在沈从文等人的协调下有序进行。徐志摩的遗体最终被运回浙江嘉兴老家安葬。按照当地习俗,他的墓地选在了家族祖坟旁边的一处小山坡上,面朝东南,背倚青山。这个位置后来成为了文学爱好者凭吊的重要场所。

三、命运的转折点

在徐志摩搭乘那架致命航班的前二十四小时,一系列看似平常的事件改变了他原本的行程安排。1933年11月18日上午,徐志摩原本预定了从上海到北平的火车票,计划参加北平艺专的一场讲座。然而,就在当天中午,他接到了一通来自清华大学的电话,通知他将讲座时间提前一天。

这个消息让徐志摩不得不更改原定计划。当天下午三点,他来到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欧亚航空公司售票处。根据售票处留存的记录,徐志摩原本想订购11月19日早上从上海直飞北平的航班,但该航班已经客满。售票员建议他乘坐一趟需要在南京和济南转停的航班。

在欧亚航空公司的乘客登记簿上,徐志摩的名字被记录在第三位。同行的还有一位德国商人和一位来自南京的银行职员。这份登记簿后来成为确认空难遇难者身份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登记簿上还显示徐志摩特地要求将座位安排在靠近机舱门的位置。

更改行程后,徐志摩在上海外滩附近的雅叙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傍晚。当晚,他与几位老友在雅叙园二楼的咖啡厅会面。根据当时在场的画家刘海粟后来的回忆,徐志摩那天谈兴很高,主要讨论了即将在北平举办的新诗朗诵会的细节。

晚餐后,徐志摩回到位于霞飞路的寓所收拾行装。他的管家老张记得,那天晚上徐志摩整理了许多文稿和书信,其中包括准备在北平讲座上要用的演讲稿。这些文稿大部分在空难中损毁,只有少量被装在皮包里的得以保存。

11月19日凌晨四点半,老张按照吩咐叫醒了徐志摩。天还没亮,上海的街道上已经开始飘起细雨。徐志摩穿上他最常穿的那套灰色西装,带上皮包,搭乘黄包车前往虹桥机场。根据机场工作人员的记录,他在五点四十分完成了登机手续。

这架"荷兰福克"客机原定五点五十分起飞,但因为要等待一位从南京来的乘客,延迟了十分钟才起飞。这个细微的时间差,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之后在济南的降落时机。如果按原定时间起飞,也许就能避开济南最浓重的雾气。

起飞前,徐志摩在机场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电报,告知自己改乘飞机北上的消息。这份电报在当天下午才送到陆小曼手中,那时徐志摩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据说,这封电报后来被陆小曼珍藏多年,直到她去世时仍放在床头的抽屉里。

在飞机起飞后不久,上海的天气开始转好,但济南方向的天气预报却显示有大雾。当飞机在南京短暂停留时,机场方面建议推迟起飞,等待雾气消散。但因为要赶在当天下午到达北平,飞行计划依然按照原定时间执行。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那场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悲剧。

四、冰心的哀悼

徐志摩遇难的消息传到北平时,冰心正在燕京大学的办公室批改学生作业。当天下午,一位学生匆匆跑来报告这个噩耗。据冰心的日记记载,她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校内其他教师一起商议如何筹备追悼会事宜。

在徐志摩去世后的第三天,《晨报》刊登了冰心的悼文《别了,徐志摩》。这篇悼文与其他文人的悼词显得格外不同。冰心没有着墨于徐志摩的文学成就,而是回忆了他们相识十余年来的点点滴滴。文中提到了1921年在伦敦的第一次见面,那时的徐志摩刚刚开始文学创作,而冰心已经小有名气。

冰心在悼文中特别记述了192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那天,徐志摩专程从剑桥来到伦敦,带着刚完成的诗作《再别康桥》找她讨论。两人在海德公园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一个下午,详细讨论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和用词。这次谈话后,徐志摩对这首诗进行了多处修改,最终成就了这首传诵至今的名作。

1925年,冰心从美国回国后,与徐志摩在北平多次相遇。他们经常在北平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讨论文学,有时还会一起参加文学沙龙。冰心在悼文中记录了一个特别的细节:每次见面,徐志摩总会带着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突然想到的诗句。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3年10月底,地点在北平协和医院对面的咖啡馆。那天,徐志摩向冰心透露了他正在筹划的一个大型诗歌朗诵会,打算邀请新月社的诗人们齐聚北平。他还说,要请冰心担任朗诵会的评委之一。这个计划因为他的意外离世而永远搁浅。

在追悼会上,冰心作为文化界代表发表了悼词。与文章不同,这次她着重谈到了徐志摩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她提到徐志摩如何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精髓引入中国,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特别是在声律和韵脚的运用上,徐志摩的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追悼会结束后,冰心与林徽因、陆小曼等人一起整理了徐志摩的遗物。在他的书桌抽屉里,发现了一摞未完成的诗稿。这些诗稿后来由新月社的成员整理出版,成为《志摩遗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以后,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冰心为什么她的悼文与其他人写的如此不同。冰心说,在她眼中,徐志摩首先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其次才是一个诗人。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她的悼文既是对一位文学家的纪念,也是对一位挚友的深切怀念。

后来,冰心每年都会在徐志摩忌日那天写一首小诗。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她晚年。这些诗作大多收录在她的私人日记中,直到她去世后才被整理出版。这些诗作成为了解读她与徐志摩友谊的重要资料。

五、事故调查与真相

济南空难发生后,欧亚航空公司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由德国籍总工程师汉斯·施密特带队,成员包括三名德国航空专家和两名中国工程师。他们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抵达现场,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详细调查。

根据调查组的初步报告,事故现场位于济南东郊的一处山坡上,海拔约320米。飞机残骸分布范围较广,主要机体部件散落在方圆200米的区域内。从残骸分布pattern来看,飞机是以近乎垂直的姿态撞击地面的,这表明飞机在坠毁前可能完全失去了控制。

在现场勘查中,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飞机的高度表停在了280米处。考虑到当时济南机场的海拔高度是58米,这意味着飞机在撞击前的实际飞行高度仅有222米,远低于安全飞行高度。这个发现为后续调查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机场气象记录的分析,事故当天济南地区的能见度不足50米,属于重度雾霾天气。按照当时的民航规定,能见度低于200米时应当取消航班。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民航业刚刚起步,相关规定的执行并不严格。济南机场在当天并未发出停航通知。

调查组还原了事故发生前的最后几分钟。根据空管塔台的记录,飞机在进近济南机场时,曾与地面进行了三次无线电联系。最后一次通话是在坠机前4分钟,机长报告说正在寻找机场,但因为雾太大看不清跑道。塔台建议飞机爬升到安全高度,必要时改降青岛,但没有得到机长的回应。

对飞机残骸的技术检验显示,发动机和主要操纵系统在撞击前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排除了机械故障的可能性。调查组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飞行员在大雾天气下试图目视寻找机场,导致飞机高度过低,最终撞上了山体。

1934年1月,调查组向交通部提交了最终报告。报告指出了当时民航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首先,缺乏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其次,飞行员过分依赖目视飞行;最后,地面指挥设施落后,无法为飞机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这份报告促使政府开始重视民航安全问题。1934年3月,交通部颁布了新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恶劣天气下的停航标准。同时,开始在主要机场安装无线电导航设备,逐步改变依赖目视飞行的局面。

事故调查报告的一个副本被存放在南京航空博物馆。报告末尾附有一份建议清单,包括改进气象预报系统、加强飞行员培训、提升地面设施等具体措施。这些建议大多在之后的几年里得到落实,为中国民航安全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起改变中国民航历史的事故,调查报告提供了专业而客观的分析。报告不仅揭示了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指出了当时民航体系中的深层问题。那些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很多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