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10万+” 诉说家国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9 01:16

许多市民、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悟历史,缅怀遇难同胞。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2024年7月7日,市民在留言簿、明信片上写下心声,祈愿和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2024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铭记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紫金草志愿者献上鲜花,祈愿和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2022年9月3日,孩子手持鲜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前驻足缅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余梦娇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离开前,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一面三层楼高、由城砖砌起的墙面前驻足。城砖上烧制的字迹与刻有参观者留言的铭牌交错,一张黑色长桌上,放着一本本厚重的留言簿,桌子周围经常聚满了人,他们或捧起留言簿阅读,或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想。

  这些留言,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心灵的碰撞,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深切期许。在今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参观者,听他们讲述留言背后的故事。

  少年笔下的誓言:

  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

  2024年暑假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玻璃窗,洒在12岁少年丰艺霖的脸上。丰艺霖来自河北保定,他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参观。走进馆里的那一刻,丰艺霖的心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所笼罩。他随着人流缓缓前行,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

  在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丰艺霖看到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他震惊于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感动于那些无辜生命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参观结束后,丰艺霖来到了尾厅的留言簿前。他拿起笔,深呼吸,开始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只有我们变得强大,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写下留言的那一刻,丰艺霖感到自己的心灵仿佛被洗礼过一般,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谈起参观感受,他坚定地说:“以后我想去当兵,保家卫国!”

  2024年春节假期,天津师大第二附小学生李远希跟着亲人来纪念馆参观。来之前,他就做足了功课,“去年国家公祭日前夕,我在学校礼仪微课堂为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爸爸帮我做了幻灯片,上面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我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李远希说。

  实地参观,让那段惨痛的历史在李远希脑海中变得更为具体。参观结束后,他提笔在留言簿上写下:“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不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再受欺负。”他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肩负着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希望通过自己的留言,能够激励更多的同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

  教师心中的愿望:

  传递历史记忆 播撒和平种子

  去年4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126名师生跨越千里,从北京来到南京,在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研学活动。这些孩子们大多是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朗读《魏特琳日记》节选、参与献花仪式等方式,“沉浸式”走进那段至暗岁月。

  带队的傅老师是一位班主任。“看到平时活泼天真的孩子们参观时眼里泛着泪花,我心里很是触动。同学们在纪念馆了解到的历史要比单纯从书本上读到的更加具象深刻,我想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次研学的经历,也一定会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他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学生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老师是一位来自山东济南的中学历史老师,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纪念馆参观。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纪念馆里,张老师用心地给学生们讲解着每一段历史、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们铭记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留言簿记录下了张老师的心声:“愿世界再无战争,愿和平永驻人间。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要把这段历史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我也要教育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成为和平的使者,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家四代的接力:

  传承记忆 传递信念

  今年7月18日,在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前,王向红凝视着一张照片,默默地放下一朵白菊,神情黯然,红了眼眶。那是她母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素珍的照片。王向红记得母亲曾无数次地给她讲述那段可怕的经历,那些残忍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刘素珍出生于1931年11月。3岁时,父亲去世,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住在南京市珠江路吉兆营同仁街。“我从小就听母亲讲,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她只有6岁,被日军用开水烫伤了右臂。为了避难,一家人在上海路高坡子那里用泥巴堆了地洞,躲在里头,这才幸存下来。”王向红说。

  虽然很艰难,但刘素珍却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她常常告诉王向红,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递信念。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王向红的心中,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在王向红的记忆中,母亲生前总念叨着“党和政府对我太好了,感谢他们给了我这么多关怀和关爱”,还常常叮嘱后辈“过去受的苦,现在不能忘掉,要牢牢记得,知道苦,才知道甜”。

  当天,和王向红一起来到纪念馆的还有其他7人,他们分别是刘素珍的子女辈、孙辈、重孙辈等,最小的只有4岁半。

  刘素珍的重外孙女孙楠今年22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她在留言中写道:“铭记历史,传递信念。我是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我深知这段历史对我们家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我会牢记曾祖母生前的嘱托,更好地传承这段历史记忆。”

  孙楠告诉记者,今后她还会把这份记忆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传递信念的使者,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际友人的致敬:

  和平的使者 友谊的桥梁

  纪念馆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向国内外参观者揭露日军罪行,推动这段历史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人类共同记忆。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留下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心声。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但在这里,他们共同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同情与哀悼,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其中,一位名叫Charlotte的英国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纪念馆,传达了希望和不断向前的美好祝福。”

  巴基斯坦小伙Sabieh在参观后这样写道:“纪念馆是人们必须承认发生过暴行的象征,它能提醒人们和平的重要性并防止再次发生暴行。”

  伟韬来自爱沙尼亚,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正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他用中文写下:“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Asif Ali在纪念馆参观后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留言簿上写下:“南京大屠杀惨案让我潸然泪下,我强烈谴责日军的暴行。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希望未来世界充满和平。”

  记者梳理发现,在海外参观者一页页的手写留言中,和平是绝对的高频词。正如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参观者所写:“和平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很多国外参观者在参观后,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留言汇总频繁提及“同样”一词,并与“大屠杀”“铭记”“历史”“未来”等词密切关联,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同情与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延伸阅读】

  留言数据的背后:

  历史的见证 未来的期许

  每一份留言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份留言背后都是一次直达心灵的共鸣。

  据纪念馆统计,2023年留言共计103751份,平均每天留言约377份;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25278份,平均每天留言约401份。留言的国内参观者来自全国各地,境外参观者留言来自马来西亚、美国、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新加坡、南非、德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马来西亚的参观者留言最多。“历史”“和平”“铭记”“国耻”“勿忘”“祖国”“繁荣”“不忘”等为参观者留言中的高频词。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留言内容各有特点。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特殊周年日子,到馆参观者多围绕抗战事件留言抒发感悟:“九一八事变,是国难的开始;南京大屠杀,是国难的延续;中华儿女,请团结一心,不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清明节期间,许多参观者来馆祭奠遇难同胞:“清明祭英灵,感谢如今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明节不只祭已故家人,更祭八十多年前遇难的无辜同胞。”紧扣历史事件的留言彰显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广泛普及。

  “留言是连接纪念馆和参观者的纽带,从中可以看到参观者的心声,了解参观者的需求,掌握参观者的动态。留言纸短情长,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展览、教育等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参观者留言数字化,把留言保存好、分析好、利用好,把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好,更好地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