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21:01

英烈長憶,遺物僅存。日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開展文物鑒定評級工作,評出國家一級文物1件/套,二級文物10件/套,三級文物43件/套、一般文物113件/套。這是該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后首次舉行的文物定級工作。今年4月5日起施行的《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保護條例》明確,應當對雨花英烈的用具、服飾、手稿、照片等遺物實施重點保護。

烈士許包野的家書,烈士丁香與愛人的唯一“合影”,烈士趙良璋作曲、薛介民作詞的曲譜《盟》的手稿……“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人民網走進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探尋部分二級文物背后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

 

許包野烈士寫給妻子的信。雨花台烈士紀念館供圖

一封家書,字字訴真情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集中殉難地。這裡長眠著一位博士黨員,他叫許包野。“我請爾以后每月給我通一次信,無論有話也好,無話也好,有話便長,無話便短,我也很願意抹出工夫和爾贈答。”這封許包野寫給妻子葉雁萍的家書,此次評為國家二級文物。

1917年,許包野與葉雁萍喜結連理。妻子雖不識字,許包野卻把她的讀書問題時刻放在心中。在給父母的信中,他曾請求准許妻子葉雁萍讀書識字。他寫道:“若說女子讀書無益,則是過去的夢話。現在不通用了。現在的女子是應該和男子平等的。中國現在的女子,正如春花放蕊,將來是不可限量的﹔所以現在女子讀書,是十二分重要的。”

在歐洲留學期間,許包野與妻子常用書信寄托思念。在信中,他會耐心地為葉雁萍講授小知識,鼓勵她堅持讀書。他認為:“‘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 天下事總是積少成多的,求學之道,也是這樣。”

九一八事變后,許包野秘密回國,背負任務的他變換各種代號,穿梭於革命的風口浪尖,先后擔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1935年2月,因叛徒的出賣,許包野在開封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敵人動用種種重刑,企圖逼迫他開口,均以失敗告終。因傷勢過重,許包野在獄中英勇就義,時年35歲。

丁香烈士與愛人樂於泓的唯一“合影”。雨花台烈士紀念館供圖

一張照片,跨越時空的愛戀

在雨花台烈士紀念館裡,陳列著一張特別的“合影”:齊肩短發的丁香端坐,身后鋼琴上放著愛人樂於泓的相片。2009年,樂於泓的家人在舊屋發現了這張照片。由於當年地下斗爭的險惡環境,這也是二人唯一的合照。

1925年,在東吳大學讀書的丁香結識了進步青年樂於泓。兩個人常在一起討論時事、參加革命運動,並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4月,經組織批准,丁香與樂於泓在上海結婚。婚后,他們的家成為了地下黨重要的交通站。丁香擅長彈琴,阿樂喜歡拉二胡。琴聲便成為他們秘密聯絡、互報平安的信號。

1932年9月,丁香被派往平津一帶進行秘密工作,亦因叛徒出賣被捕,隨后解往南京。當年12月,已有3個月身孕的丁香犧牲於雨花台,時年22歲。

趙良璋作曲、薛介民作詞的曲譜《盟》手稿。雨花台烈士紀念館供圖

一份手稿,傳唱家國情懷

“種子落土就生根,地角天邊,我們就海誓山盟”“海闊天空,要記得我是正義的戰士”“攜手前進,生死同心,愛情在春天裡耕耘”……一張泛黃的稿紙上寫滿了革命激情。這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趙良璋和薛介民兩位烈士共同創作的革命歌曲《盟》。去年3月1日,薛介民的后人將這份珍貴的手稿捐贈給了雨花台烈士紀念館。

手稿右上角標注著“趙野雪曲”“我詞”“蔣平仲唱”。其中,“趙野雪”是雨花英烈趙良璋的筆名,蔣平仲是趙良璋之妻。一個填詞,一個作曲,作為空軍軍士學校的同班同學,薛介民與趙良璋通力合作完成了《游擊隊進行曲》《假如我為了真理而犧牲》等慷慨激昂的紅色歌曲。

1946年底,趙良璋加入中國共產黨。根據黨的指示,他身居虎穴,不避艱險,為人民革命事業收集重要情報。1947年10月,因北平地下情報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趙良璋在南京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趙良璋一攬全責,英勇犧牲,時年27歲。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