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受伤江豚在宁被成功救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8 22:47

南京16日成功救护一头尾部受伤江豚。

江豚尾部的伤势。 本组摄影 通讯员 杨金林 吴明康

救助现场。

  本报讯(通讯员 邵颖 记者 李子俊 孙琳 吴春霞) 2月16日,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志愿者、热心市民连续4小时的“爱心接力”后,一头尾部受伤的江豚在长江南京段成功获救,被送往南京海底世界紧急处理救治。截至当日傍晚,江豚恢复情况良好。这是全国首次对长江干流伤病江豚主动救护成功的案例。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介绍,2月11日,他们在鼓楼江边南路长江微笑驿站附近巡查时,发现一头尾部受伤的江豚。当时这头江豚离岸边很近,大约20米左右,能清楚地看到其尾部皮肤有受伤感染。他们随即开始对这头江豚进行追踪定位,“江豚一直是游动的,我们先要锁定其活动范围,掌握其规律,才能考虑进一步的救护方案。”

  “我们最早是在2月12日拍到这头受伤江豚的,当时它的尾部被鱼线缠住了,有一点磨伤。这几天大家一直在密切关注它,发现它由于挣扎、感染,伤口变大了,能看到肉都翻在外面,磨烂了。而且尾部又被一些树枝、垃圾缠绕住了,动作变得迟缓。”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救护队队员武家敏告诉记者,肉眼可见江豚的伤情变重了,影响到了它捕鱼的速度,如果不施以援手,恐怕情况不容乐观。

  江豚的伤情牵动着众人的心。连日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指导下,由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市农业农村局、海事、水警、长航等多部门协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南京海底世界等机构,以及专家、志愿者等组成救护“大部队”,联合开展救护行动。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保护区管理站组织救护监测人员、摄影爱好者以及江豚保护志愿者,对这头尾部受伤的江豚展开搜寻,基本锁定其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微笑驿站至红云桥附近水域。2月13日,保护区管理站紧急召开线上专家研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从安徽安庆、当涂和江苏泰州调集6艘科研监测船及相关工作人员,于2月15日晚集结南京。

  “出发,救江豚!”2月16日早上8时许,在鼓楼区江豚微笑驿站段水域,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救护队队员发现了受伤江豚的身影,遂通知救护“大部队”,按照之前制定的救护方案,前去救援。

  2月16日早上收到“情报”后,救护“大部队”调来大船、小船、快艇,请来熟悉水性的渔民协助搜救。当发现江豚踪影后,先由大船慢慢靠近,拉开一张大网。然后由两人乘小舟靠近江豚,迅速“出手”把它抱上船。记者从现场拍摄的视频中看到,由于江豚较重,两人合力将其抱上船时,小舟一侧受力侧翻,差点落水,幸好救援人员迅速反应,稳住了船身。

  “这是一头1.31米的雌性江豚。上岸后我们给它做了简单的伤口清理、消毒。又找来担架和一条浸湿了水的毯子,把它裹在里面,保证它能有足够的水分。”武家敏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负责此次搜救现场指挥。在救护船上,刘凯及团队对该江豚的伤口做初步处理和诊断样品采集,中午12点左右,受伤江豚被护送上车,随后由“金陵铁骑”开道,紧急送往南京海底世界进行救治。

  “江豚送来的时候,尾部受伤比较严重。经过我们的紧急处理和救治,目前状态不错,还是比较有活力的。”南京海底世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给江豚的尾部清理了一些杂草、鱼线和绳子。发现它的尾部有很多增生物,身上有小范围皮肤感染,嘴部有点伤。医护人员为它进行了消毒处理,涂了药,注射了抗生素。

  截至2月16日下午,该江豚在南京海底世界完成伤口消毒、常规体检和B超检查,已放入治疗池暂养,并由专家团队持续观察看护。“后续将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刘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