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赓续英烈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9:49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珍重托你——托你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道,祝你平安……”

  这两天,一段写在磨破、发黄信笺上的句子温暖了亿万网友,新华社、央视等央媒报道了雨花英烈许包野和妻子叶雁苹的故事。

  这些珍贵书信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史料研究人员远赴广东汕头,在许包野的故居发现的。

  岁月可使纸张残破,英烈的大爱却可跨越时间激励一代代人。

  又是一年清明时,祭奠英烈的仪式在南京多地举行,在这座英雄之城,英雄精神的丰碑不仅在一座座鲜花簇拥的纪念碑后,更在每一个南京人的心中。

  铭记,用英烈故事鼓舞人

  许包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雨花台烈士中,他是唯一取得博士学位的。1935年,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被捕,在雨花台英勇就义。他的妻子叶雁苹一直等待着杳无音信的丈夫。1982年,叶雁苹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于是给广东、福建等地党史部门写信求助,请他们帮忙寻找丈夫下落。几年后,有关部门终于查清许包野身份,确认他已经牺牲,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久,叶雁苹也离开人世,与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团聚”。

  前不久,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史料研究人员从许包野旧居中找到了一批珍贵信件,里面有许包野写给妻子叶雁苹的信和情诗,也有叶雁苹向有关部门求助,寻找丈夫下落的书信。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镇馆之宝”——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是国家一级文物。贺瑞麟曾是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19岁牺牲。在临刑前,贺瑞麟在一本蓝色的笔记本上写下了23页日记,记录下从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狱中的黑暗生活和同志们的奋力斗争。

  1952年,《死前日记》被捐给雨花台烈士陵园。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没有完善的保存条件,日记只有一些破碎残缺的纸张。2019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技术对《死前日记》进行了修复,这份珍贵的烈士文物得以向更多观众展示。

  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19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烈士的事迹未能完全挖掘。近年来,南京市展开国内外大寻访,征集烈士史料文物。2019年下半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启动文物史料征集“红星计划”,首次奔赴境外进行史料征集,越来越多的雨花英烈文物“回家”。

  近5年来,雨花台区搜集整理出安葬在雨花台区、且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之外的烈士170名,并奔赴全国各地寻访烈士生前部队和祖籍地,挖掘英烈事迹,于今年清明节前夕正式出版《雨花台区烈士英名录》。

  “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贺瑞麟《死前日记》。

  “河边林荫,别忘了我是纯真的姑娘;海阔天空,要记得我是英勇的战士……”——雨花英烈赵良璋作曲、好友薛介民烈士作词的抗日歌曲《盟》。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雨花英烈史砚芬的绝笔信。

  ……

  每一次缅怀,都是一次心灵触动;每一次致敬,都是一次思想洗礼。

  搜集英烈文物、挖掘英烈事迹,用英雄的故事鼓舞人,一代代南京人在英烈故事中成长,一代代南京人从红色血脉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

  守护,尊崇英烈蔚然成风

  临近清明节,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社区冯潭庄村民徐九根格外忙碌,每天天还没大亮,他就骑着车出门,去往车程半小时的邓仲铭烈士纪念碑,清理杂草,擦洗纪念碑,如果有人来祭奠,他就化身讲解员,给他们讲解英雄的故事。

  这位老人还有一个身份——守墓人。

  1943年,邓仲铭烈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牺牲地就在禄口街道黄桥社区。1981年,当时的江宁县政府在烈士牺牲处修建“邓仲铭同志殉难处”纪念碑。此后,村民们一直自发给烈士守墓,确保每天都有人去清扫墓碑,清理杂草。2008年,村里第四代守墓人身患重病入院治疗,无法继续守墓,当时58岁的徐九根承诺由他接着为烈士守墓。这一句承诺,徐九根守了16年,风雨无阻,邓仲铭烈士的后人来祭扫时,都被深深感动。

  每天清晨,江宁区横溪街道云台村前坎塘自然村的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内,都能看到一个弯腰清扫陵园的身影,她就是58岁的杨瑞霞。

  1964年,江宁县委在云台山上找到65具烈士遗骸,修建了云台山新四军抗日烈士墓,杨瑞霞的公公成为第一代守墓人。2007年,杨瑞霞和丈夫接过了为英雄守墓的接力棒,2022年,丈夫去世,她继续守墓。

  云台山烈士墓刚建起时,周边还很荒芜,在杨瑞霞的公公和他们夫妇两代人的努力下,如今这里遍植树木,葱葱郁郁,繁花芬芳。

  “常听家人和村里老人讲述烈士们的事迹,我心里早已把他们当做亲人。”漆桥街道双游村村民孔向阳一家三代守着村里的烈士墓。从2018年起,除了守墓人身份外,孔向阳还成了一位为无名英烈寻亲的志愿者。2023年,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努力下,确认了一位无名烈士的身份,这也是南京市首例通过DNA鉴定确定身份的无名烈士。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代人到几代人,守墓人的传承,是南京人守护英烈的一个缩影。

  从雨花台到钟山脚下,从镌刻英烈名字的纪念碑到无名烈士园,英雄长眠处,总是伴有鲜花。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都会祭奠忠魂、致敬英烈,深切缅怀那些在硝烟中牺牲的民族脊梁,这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英烈发自肺腑的爱戴。

  传承,英烈精神生生不息

  “郭纲琳中队”“恽代英中队”“邓中夏中队”……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一张张稚嫩却肃穆的脸庞凝视着旗帜。旗帜上,是雨花英烈的名字;旗帜下,是今天的传承人——12支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雄中队”的少年。

  4月1日,“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精神”建邺区少先队“清明祭英烈”活动暨“英雄中队”授旗仪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建邺区少工委为12支“英雄中队”授旗。

  同一天,雨花台烈士纪念碑西侧的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前,近百位江苏警官学院师生庄严列队,高举右拳,齐诵入警誓词。当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江苏警官学院馆校签约,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公安英烈。”2020级学员司承韵眼中泪光点点,“我会努力接过父辈的旗帜,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一束白菊,献上的是思念,更是承志的信念。每年清明节当天,省市青少年代表凭吊革命先烈活动都会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少年们缅怀革命先烈,立志赓续英烈精神。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场馆持续开展思政课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全市青少年的心中种下崇敬英烈、继承英烈精神的种子。

  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英烈事迹代代相传,英烈精神生生不息。

  3月30日,金陵中学2000多名高中生徒步5公里,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活动结束后,少年们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清明时节的江南,我们徒步穿过南京城,去往雨花台烈士陵园,长长的队伍如长长的思念……所有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牺牲的先烈啊,请接受我们的祭奠,我们会继承你们的遗志,守护这大好河山,锦绣中华。”

  “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立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向先辈道一声:‘这盛世如您所愿!’”

  记者 江瑜 邢虹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