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下令炸毁汪精卫墓,开棺后尸体未腐烂,口袋有张纸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04 22:30

原创 1946年蒋介石下令炸毁汪精卫墓,开棺后尸体未腐烂,口袋有张纸条

2025-04-26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1946年1月21日,这天邱维达与马崇六接到命令,开始执行对汪精卫墓穴的爆破工作。

当汪精卫的棺椁被打开后,马崇六便径直走上前去查验身份,一阵摸索后,在汪精卫的上衣口袋中发现一张三寸长的纸条。

为什么邱维达和马崇六要炸开汪精卫的坟墓呢?他们在汪精卫身上发现的纸条里写着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1935年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紧锣密鼓地召开,按照以往开会的传统,会议开始前需要所有参会委员拍摄合照。

而拍摄合照期间是允许各国记者来到现场拍摄新闻照片的,当天,由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当,导致到场人员的服饰不统一,这让好面子的蒋介石十分不喜。

本来定于上午九点合影,但是蒋介石迟迟不来,这让大家都十分着急,一是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二是被各国记者盯着看面子上挂不住。

这时,汪精卫主动说要去请蒋介石,见到蒋介石后,汪精卫好话说尽,但是蒋介石考虑到秩序问题,担心会出事,便劝汪精卫也不要去。

见自己请不动蒋介石,汪精卫也没有再坚持下去,便不管蒋介石自己去拍照了,合照结束后,大家本来准备起身离开,突然,记者席中冲出一人,高呼:

“打倒卖国贼”。

这一变故让大家都慌了神,就在这一瞬间,只见那人掏出手枪向汪精卫连开三枪,三枪精准落在汪精卫的左颊、左臂和后背脊椎骨。

遇刺后汪精卫及时得到救治,虽然保住性命,但有一颗子弹却卡在脊椎附近,想要取出这枚子弹,手术风险极高,保守起见这颗子弹并没有进行摘除。

不久后,汪精卫因为这枚子弹引发多发性骨肿症,被病痛困扰的汪精卫在南京接受了日军医院的治疗,但是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他去医疗条件更好的日本名古屋接受治疗。

当汪精卫抵达名古屋进行医治后,病情非但没有受到控制,反而更加严重。

或许是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汪精卫将周佛海叫到日本,以便安排自己的后事。

汪精卫名为

《最后之心情》

的遗嘱中,洋洋洒洒五千余字,字里行间极力否认自己的叛国投敌行为,并且称自己的行为绝对不是卖国,而是曲线救国。

1944年11月9日,

美军对名古屋进行轰炸,在名古屋进行治疗的汪精卫被紧急转移到医院地下室,由于地下室十分潮湿,又没有暖气,这让本来就患病的汪精卫难以承受。

次日,因为环境恶劣导致汪精卫的病情加重,持续高烧,当天下午4点20分,汪精卫因病逝世,终年61岁。

对于汪精卫的病逝,日方特地给汪精卫准备了一副金丝楠木棺材,在运送汪精卫遗体回国途中,日方十分给面子的派出四驾飞机护航。

汪精卫遗体回国后,停放在南京伪国民政府大礼堂,当天汪伪政府成立丧事委员会,并且对外宣称,此次葬礼定当遵从汪精卫的遗训,对于葬礼上的一切事宜都应从简。

虽然对外是一切从简,背地里汪伪政府却为汪精卫举办盛大葬礼,

甚至拨出5000万中储券为他修建豪华墓地。

墓地最终选定在明孝陵前梅花山上,这座墓地修建好之后正好和中山陵隔空相望

由于汪精卫身份的敏感性,导致这场葬礼注定不会出现宏大的送葬场面,为了拉足排面,汪伪政府可谓是想尽办法。

办法之一就是给中小学生食物,强迫他们加入送葬队伍,其次就是葬礼当天给整个南京城放假,第三就是只要来参加葬礼汪伪政府就给发放20元中储券,20元中储券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这相当于普通市民一个月的工资。

将这几个办法都用上之后,果然送葬队伍十分宏大,葬礼结束后,汪精卫的妻子担忧丈夫的墓地会遭到破坏,于是在修建坟冢时,找人运来五吨碎铁块,用来加固坟冢,不过令汪精卫妻子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加固完全没有起到作用,汪精卫墓地不久之后便被炸掉,而下令之人正是蒋介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便准备迁都南京,在迁都之前他找到当时在南京的何应钦执行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正是

:炸毁汪精卫之墓!

1946年1月15日,

正处于南京的何应钦接到来自蒋介石的这项秘密任务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此事。

那天,时任国军74军军长的邱维达接到电话参加紧急会议,当他赶到后没过多久,何应钦抵达后便正式开始会议,会议进行过半时,大家达成共识,秘密炸掉汪精卫墓地,然后将他尸体带出去后烧掉。

这项任务的主要负责人由邱维达和马崇六担任,会议结束后何应钦便匆匆离开,想要撇清自己和此事的关系。

1946年1月21日,马崇六和邱维达开始对于汪精卫墓地的爆破工作。

当晚,南京宪兵司令张镇命令手下拉响警报以此来掩护爆破,警报拉响后,群众纷纷躲进防空洞避难或是闭门不出。

看到时机成熟,爆破开始,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汪精卫的墓穴外层被炸开,随后主墓室也被炸开。

主墓室炸开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汪精卫的金丝楠木棺椁,士兵们请示邱维达和马崇六是否打开棺椁,在得到授意后棺椁被士兵撬开。

根据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回忆说

:汪精卫的遗体上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身着礼服,面部呈现褐色并且有少许斑点,尸体并没有腐烂痕迹。

汪精卫的尸体并未腐烂的原因很明显是下葬前进行了防腐处理,马崇六看到汪精卫的遗体出现后便径直走向前,打算为汪精卫查验身份。

一阵摸索后,马崇六在汪精卫的上衣口袋中发现一张三寸长的纸条,纸条上写有

“魂兮归来”

四字。

“魂兮归来”

一词出自

《楚辞.招魂》

,本意是希望魂魄回到故乡,这张纸条是汪精卫妻子因为担忧丈夫死在日本,把魂魄留在那里,所以写下这四个字希望丈夫能够回到家乡。

确认身份后,邱维达便下令将汪精卫的遗体连夜运送到清凉山火葬场进行处理,并派人看守汪精卫的棺椁,等待他们将遗体处理完后。

将汪精卫遗体焚烧后,骨灰被他们随意丢在了路边的水坑中,随后汪精卫的墓地被很快炸毁,至此,汪精卫的墓地彻底消失了!

而这块曾经的墓地之上被修建起一座名为“观梅轩”的亭子,从此梅花山汪精卫的墓地变为一处观光景点。

而蒋介石和汪精卫两人的恩怨情仇也在这一刻永远地结束了!

汪精卫为何这么遭人唾弃呢?

当年,九一八事故后,汪精卫因恐日情绪,选择向日本侵略者屈服,更是伙同蒋介石签署了当时令国人发狂的

《淞沪停战协定》

在此之后,汪精卫还向日本割让土地,将华北地区拱手相让,这一系列操作引起爱国人士的强烈指责。

1938年,汪精卫逃窜到越南时,甚至公开向侵略者投降,更是在次年五月,前往日本直接进行卖国交易!

返国后不断宣扬卖国主义理论,还和侵略者联手制定

《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

,靠着卖国来换取日本侵略者对于他的支持。

在汪精卫死后,

他的妻子陈璧君也于1946年8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1959年6月,陈璧君死在了监狱。

当战争爆发时,无数的英雄都冲锋在了第一线,他们依靠自己的血肉筑起新长城来抵御侵略者。

而汪精卫这种汉奸的出现,令上万甚至几十万英雄的努力功亏一篑,他理应被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令后人唾弃。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每一天,也希望大家多去了解历史,认识到先烈们的付出,记住他们每一位的名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