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京人如何消暑度夏?博物馆里的这些“避暑神器”亮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11 18:52

小暑节气刚过,温度就不断升高,不过好在有空调、冰箱……能够度过一个清凉夏日。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度夏呢?走访南京各文博场馆,从一件件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古人都倾注了避暑的智慧。

房屋里面挖一口井,就是古代的“室内空调”

为了让屋子里变得更加凉爽,古代人想了很多方法。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有一个专门盛放冰块的容器——冰鉴,并且在南京象山也曾经出土了一件距今1500年的东晋“冰槛”。

▲陶井俑

然而冰块在那个年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寻常百姓没有条件感受冰块带来的凉爽。但是这难不倒聪慧的中国人。在民间有一个避暑办法,就是在屋子里面凿一口井。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汉代陶俑展区中,就有一个陶井俑。

李尤的《井铭》曾曰“井之所尚,寒泉洌清”,井水采用深层地下水,清凉甘甜,解渴祛暑。古人便由此想到利用井水所散发出来的凉气来使屋子变得凉爽。与此同时,人们也害怕如果在屋子里凿了井之后,小孩子乱跑会坠井。因此人们在井上面加一个井盖,井盖上面打上气眼,等需要喝井水时再把井盖搬起来。这样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将凉气散播到屋子里。不过屋子里打井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屋子的下面有井水可以打。许多人家地下是很难凿出来井水的,也因此这种“空调屋”通常是先选好打井的位置,再在井的位置盖房子。

青瓷冰酒器,没有冰箱也能吃到冷饮

现代常见的冷饮其实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冷饮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商代。《楚辞·招魂》中早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证明春秋末期,冰镇米酒已经在诸侯的宴席上屡见不鲜。觥筹交错,冰酒佳肴,诸侯们夏季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青瓷冰酒器

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就向公众展示着这个原始青瓷冰酒器。这尊出土于无锡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它由承盘和冰酒器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十三个圆孔。古人使用时,在承盘中放置储存已久的冰块,向冰酒器内置水,再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中。冰降水温,水降酒温,一杯美酒摇身一变就成了解暑的夏日冰饮。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便已经享受到了冰酒的高雅生活。

一把遮阳伞,是古代爱车的必配装备

在古代,遮阳伞十分常见,驾车人通常会在所乘马车的尾部设计一把伞来遮风挡雨,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兵马俑中的秦陵铜马车俑就装有一个车伞。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青铜器展厅内藏的这件青铜车伞盖斗帽,即是当时车伞上面的关键设计。这件车伞盖斗帽出土于春秋晚期镇江丹徒北山顶墓,足见中国用“遮阳伞”历史之悠久。

▲春秋时期的车伞盖斗帽

孙机先生在《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中这样介绍“伞”:为了避雨遮阳,车箱上设车盖……盖一般为伞形……当王下车时,陪乘的道右则将车盖取下,步行从王。由此可见,“伞”最初是可以装卸的,现代的避雨遮阳伞,最初就是由车伞演变而来。并且,在古代不仅仅达官贵人的马车有伞,普通百姓的牛车也可以装车伞避暑。

仅有34克重的纱衣又轻便又透气

“又取纱衣换,天晴起细风。”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早早就发明了棉服,但是在炎热的夏天,人们通常喜欢穿舒适凉爽的纱衣。无论年女老幼,纱衣都是古人夏天的不二之选。

▲宋代纱衣

纱衣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轻。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宋明服饰展区内,就有一件宋代的纱衣,重量仅仅只有34克。纱衣透气轻薄,穿很多层也不会感到炎热,所以古人有时候穿五件六件纱衣依然会感到很凉爽。

纱衣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透。在中国古代有关于“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来源:紫牛新闻实习生 娄渊泽 李雨晴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微信njly1234,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原标题:《古代南京人如何消暑度夏?博物馆里的这些“避暑神器”亮了》